初一地理复习笔记

72道常考综合题知识点汇总 - 图片展示版

1

初一地理复习笔记

地球与地球仪

  •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,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
  • 地球在公转时,地轴是倾斜的,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。
  •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
  • 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,地轴的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,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
  •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,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,制作了地球仪
  • 地球的表面积是5.1亿平方千米,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,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
  •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,这叫做地球的自转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,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,也就是一天。
  •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,在任何时刻,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。
  • 本初子午线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,赤道纪念碑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中心以北24千米处。

经纬线与经纬网

  •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,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。
  • 纬线有南北之分,赤道以北称北纬,用"N"表示,赤道以南称南纬,用"S"表示。
  •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相交的半圆,经线有东西之分。
  • 0°经线以东称东经,用E表示,0°经线以西称西经,用W表示。
  •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°E和20°W组成的经线圈。
  •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。
  • 180°经线以东为西经,以西为东经
  • 低纬度和中纬度分界线是30°纬线,中纬度和高纬度分界线是60°纬线
  • 纬线的形状是,纬线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
  • 判断东西半球可以利用"小东大西"的方法,即东经和160°比较,西经和20°比较。

本笔记整理了初一地理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,重点内容已用红色手写体标出,便于复习记忆。

2

初一地理复习笔记

地球五带

  •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分布状况,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:热带、北温带、南温带、北寒带、南寒带

地图知识

  • 比例尺、方向、和图例是地图的基本要素。
  • 比例尺可分为数字式、线段式和文字式三种类型。
  •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
  • 在既没有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情况下,通常是用"上北下南,左西右东"定方向。
  •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,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、地理名称和数字。
  • 我们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。
  •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,就是等高线;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,叫做等深线
  •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;坡陡的地方,等高线密集;坡缓的地方,等高线稀疏
  • 在图幅相同时,比例尺越大,表示的范围越小,内容越详细
  •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。
  •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,称为海拔;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,叫做相对高度
  • 去公园游览,需要寻找景点,应该从导游图上找到答案;外出旅行,确定行程,应该参考交通图;了解国际时事,确定事件发生地点,应该查阅世界政治地图

海陆分布

  • 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,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,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;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,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。
  • 地球表面71%是海洋,而陆地面积仅占29%;概括地说,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,三分是陆地
  •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,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,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
  • 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陆地和海洋的分布,它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。
3

初一地理复习笔记

海陆分布(续)

  • 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,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,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叫半岛
  •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,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
  •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,按面积由大至小分别为亚洲、非洲、北美洲、南美洲、南极洲、欧洲、大洋洲
  • 世界四大洋按面积大小,依次为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印度洋、北冰洋
  •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格陵兰岛,面积最大的半岛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
  •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"低地国",全国约1/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。

大洲分界线

  • 亚洲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、乌拉尔河、里海、大高加索山脉、黑海、土耳其海峡为界。
  • 亚洲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。
  • 亚洲与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。
  • 北美洲与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界。

板块构造与海陆变迁

  •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。
  • 大陆漂移由板块运动引起的。
  • 一般来说,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,地壳比较活跃
  •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、美洲板块、非洲板块、南极洲板块、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等六大板块,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。
  •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主要原因;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。
  • 全球大致可划分两大火山、地震带: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—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

重点掌握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,以及重要分界线的位置和名称。

4

初一地理复习笔记

天气与气候

  • 人们经常用阴晴、风雨、冷热等来描述天气。
  •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:第一,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,它是经常变化的;第二,同一时刻,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
  • 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、风、气温和降水的情况。
  • 在卫星云图上,绿色表示陆地,蓝色表示海洋,白色表示云区,颜色越白,表示云层越厚。
  •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,降水概率为100%,表示肯定"有雨",降水概率为0,表示肯定"无雨"。
  • 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。
  • 风向是风的来向,风力是风的强弱,共分13级,级数越大,风力越强。
  • 气象台观测和记录的气温,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,单位记做""。
  • 对气温的观测,一般是在一天中北京时间2时、8时、14时、20时进行4次。
  •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,叫做气温的日变化;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,叫做气温年变化
  •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的平均数,就是日平均气温
  • 一天中,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,叫做气温日较差;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,叫做气温年较差
  • 一年中,北半球气温,大陆上7月最高,1月最低;海洋上8月最高,2月最低
  • 一天中,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,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

气温分布与空气质量

  •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。在同一条等温线上,各点的气温相等。
  •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,等温线稀疏的地方,气温差别小。
  • 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,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,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;反过来,就是高温中心
  • 空气质量的高低,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,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。
  • 空气质量的高低,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,另一方面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,有的时候,人类活动的影响尤为重要。
  • 按污染指数的高低,空气质量一般可分为一级、二级、三级、四级和五级,它们对应的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优、良、轻度污染、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
5

初一地理复习笔记

地球形状与证据

  • 地球的形状:球体
  • 证据:
    •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
    • 地球卫星照片
    • 月食时月球表面地球的影子
    • 海边看帆船时,总是先看到桅杆,再看到船身
    • 站得高看得远

其他重要知识点

  • 地球上的最北点和最南点分别是北极点南极点
  • 在赤道上向南、向北、向西、向东一直走,最后分别到达哪里?向北到达北极点;向南到达南极点;向东、向西回到原点
  • 极点投影经纬网图中解题点寻找顺序:
    • ① 找极点字母或者南极洲、北冰洋轮廓
    • ② 没有极点找地球自转方向(北逆南顺)
    • ③ 前两个都没有找经线,然后通过经线推出自转方向和极点

复习建议:重点掌握地球形状证据、经纬网判读、地图三要素、海陆分布特点、板块构造学说和天气气候基础知识。

本复习笔记涵盖了初一地理期中考试所有重要知识点,建议每天复习一张图片的内容,反复记忆重点概念。